English

日常生活批判与价值观念变革

1999-01-01 来源:光明日报 衣俊卿 我有话说

2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永恒的课题,它没有完结,也不应该完结,它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发展中承载着更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能否在21世纪建成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理性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推动和深化以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念变革为核心的新的思想解放。

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迄今为止,对于中国广大普通民众来说,支配他们行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主要地不是由科学、哲学等自觉的理性精神成果塑造的,而是由传统日常生活的自在的、自发的、重复性的图式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形成的经验式的和自发的文化模式。这种自在自发的文化模式和传统的价值观念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人们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习惯于以经验对抗理性,以人情对抗契约和法律。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建构进程中最大的羁绊之一。必须看到,要改变中国民众已经习以为常的那种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式的和人情式的传统文化模式,不可能只靠一时一地的轰轰烈烈的思想改造运动,而必须要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的包括文化启蒙、知识教化、素质教育等在内的系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工程,必须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的深层转变入手。这样一来,世纪之交的深层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在某种意义上就表现为一种以日常生活批判为内涵的文化启蒙。

所谓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抛开日常生活而存在,也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而是要通过教育的普及、文化的启蒙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打破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对人的生存和社会活动的过分统治,在普通民众中逐步培养起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由自觉的、理性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具体说来,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实现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的变革。

首先,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理性的文化模式。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经济或知识经济,它要求其主体在经营、管理、生产、服务等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运行中都能依据科学思维,实现以准确的信息、精确的计算与预测为基础的理性决策,以获取最大的效率和利润。而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传统的中国民众往往习惯于凭借着经验、传统、常识、习惯等传统日常生活图式而自在自发地生存与活动。这种前现代的经验式的文化模式至今还强有力地影响着许多民众,渗透到我们的行政管理、经济决策、文化创造等各个层面的社会活动中,对我们的现代化形成很大的文化阻力。这是经济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所应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

其次,确立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的文化模式。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主体经济,与无主体的自然经济不同,它要求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巨大投入,它要求人们不断超越已有的观念和成果,不断变革与创新。

再次,确立法治意识和契约型的文化模式。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体现社会契约精神的法制经济,它要求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人的一切交往行动都遵循理性的法则,纳入法制的轨道。而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情感和宗法血缘关系。这种人情式的交往模式作为传统文化的遗产至今还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交往行动,影响着社会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转型期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根本任务之一,便是在社会运行和人际交往中建立适合现代市场经济之理性原则的平等的、民主的、契约的、法制的交往模式。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